藝術不僅是好看好玩的東西,也是使人成為“更獨立和完整之人”的必由之路。劉冠老師
3月26日,斯瑪特教育集團全國教師線上季度課案培訓暨集體教研活動邀請到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策展人劉冠老師,為全國的斯瑪特教師們帶來了一堂有趣有料的美育研學課。
在三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里,劉冠老師從孩子為什么要學藝術、動物與藝術教育的關系等議題出發,深入分析了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講述了動物為兒童藝術教育所帶來的嶄新視角和生機活力。本文根據劉冠老師的課程講座整理。
我們的孩子為什么要學藝術?
1.提升孩子的藝術感受力我們生活在視覺信息泛濫的時代:從家里到家外,從電視到iPad、手機,再到公交車、電梯……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琳瑯滿目的產品廣告和視覺信息,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會本能地對這些過量的信息產生“屏蔽”心理,久而久之,開始對身邊的事物視而不見。正如吃慣川菜的人,可能會對其他口味較淡的菜系沒有胃口,因為他的口味太重了。
在審美上,我們的孩子長期處在“強刺激”下,就會對“弱刺激”失去感覺。他們在被明星、網紅浸染的環境下長大,就容易只對簡單、直接、漂亮的事物感興趣。這使孩子們漸漸喪失了欣賞藝術的基本能力,因為藝術往往是比較精微的。正如茶、咖啡、紅酒……凡需要人們細細品鑒的東西,都沒有特別直白的味道。
人需要具備感受力,才能夠談藝術。否則最好的藝術擺在面前,也是蒼白的。我們為什么要讓孩子學藝術,第一層意義是培養他們的感受力。
2.藝術讓孩子的生命得以完整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一個懂藝術的人,即便是身處逆境,也能夠自我排遣。中國古人說“詩言志”,《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無論面臨什么處境,人們都會通過藝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各種情緒。
格爾尼卡 縱349.3×橫776.6厘米 畢加索 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藝術不僅是我們看待外界的方式,也是我們看待自己內心的最重要的方式。藝術可以讓我們自我排遣、發泄,反觀自省。世界上沒有哪個大藝術家,對自己的內心是漠視的。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藝術教育讓一個人在被社會規范化、集體化的同時,也能在自己的內心保留一塊“無用的部分”,給自己留下一個小小的房間,讓自己在失意的時候,或者是得意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地方安靜下來,“終其天年”。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讓自己的人生不再蒼白。
畫得像不像其實真的不重要
17世紀的荷蘭畫派的靜物畫,在畫面的寫實上已經達到一個高峰。隨著照相機的出現,“畫得像”的需求已經大大削弱了。
靜物與玻璃和銀時鐘 52x74 cm 1633 彼得·克萊茲 現收藏于普拉多國家博物館
而從人類繪畫藝術的發展來看,對畫得像的追求也不是唯一。自從黑白照片出現之后,“印象派”繪畫藝術家們便逐漸放棄了對“形”的追求,而致力于表現色彩的關系。
而“抽象派”繪畫藝術家,如畢加索,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第一次畫了一張“畫”,而不是用畫去畫一個東西。他超越了形象和色彩,用解構的方式,真正從畫面的需要來作畫,只將客觀世界當作一個參考,完成人類精神史上的重大飛躍。古希臘文明以數字的和諧為美,1:0.618被視為黃金比例,在著名的維納斯雕像、帕特農神廟等偉大的藝術杰作中,都可以看到黃金比例的影子。人們依據黃金比例來創作,而不拘泥于事物實際的狀態。
維特魯威人比例研究 24.5x34.3 1492 達芬奇 現收藏于威尼斯學院美術館
中國的繪畫也不以真實作為唯一的標準,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創作追求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因此,從人的視覺規律,到文化特征,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以純寫實為核心,畫得像不像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像不像只是表面,藝術可以像,也可以不像,它有自己更深層次的追求;在藝術中,對于像的追求只是滄海一粟,有許多藝術大師和流派并不執著于“像”。西方現代繪畫由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導致了藝術思想的全面解放,出現了許多現代繪畫大師和流派。
根據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低齡的孩子并不適合追求畫得像(在孩子長大后更適合培養他的造型能力),而應把孩子的興趣、想象力、創造力、繪畫思維的培養作為重點。
繪畫是否追求“像”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老師應根據孩子的選擇和特長來幫助他。
因此,劉冠老師經常對自己的女兒說:“畫得像不像不重要,但是你要用心去畫。”
人對動物的關注和興趣源自本能
遍觀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人類很喜歡用動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甚至可以追溯到文明產生之前,因此,人對動物的關注和興趣源自于人類物種的本能。世界美術史的第一篇,常常從西班牙阿爾塔米拉的洞穴壁畫開始。壁畫當中,占絕對優勢的就是動物的畫像,因此,人對動物的關注應該是本能。對于原始人來說,從小就要知道,什么動物是你可以吃的,什么動物是吃你的,這是關于自身生存的問題。而在這些洞穴壁畫之中,也出現了原始樸素的簡單透視技法。
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中牛的形象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對動物也有發自內心的喜歡。孩子們聽到去動物園,幾乎都會歡呼雀躍,這是人的本能的一種顯現。因此,順應人類童年的本能,從動物角度來進入藝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觀察動物學會理解世界的方法
通過觀察動物、繪畫動物,可以使孩子們學到理解世界的方法。由于孩子們對動物具有天然的興趣,所以他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觀察,了解動物的習性和特征,了解動物的故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展開學習。比如大熊貓,它們外表笨重,卻有靈巧的“手指”(偽拇指),可以像人一樣握住竹竿,這一特征主要是為了吃竹子。
比如白鶴和丹頂鶴,雖然它們看起來很像,但是在外形上仍有具體的差別,兩種動物的習性也有差別,而這也影響到它們的命運。白鶴是極危的珍稀動物,而活動范圍差不多的丹頂鶴則沒有瀕危到這個程度。原因是什么呢?白鶴和丹頂鶴一般都會下兩個蛋,白鶴先出生的幼鳥(更強的),會把后面出生的幼鳥(更弱的)啄死,而丹頂鶴不會,丹頂鶴的先出生的幼鳥和后面出生的幼鳥會互相做伴,互相幫助。
動物世界中蘊藏著許多有趣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人生也有很多的啟發意義。正如“一花一世界”,動物同樣如此,每一種動物都代表了一種成功的進化的智慧。通過讓孩子觀察動物,繪畫動物,可以引導孩子們認識到,世間所有生物,無不是自然規律經過億萬年演化的結晶。因此,從自然界中動植物入手探究其間所蘊含的文化和藝術,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也會給人類自己一個改變對生命和自我認知的新機會。
藝術讓孩子成為更獨立、更完整的人
藝術不僅是好看好玩的東西,也是使人成為“更獨立和完整之人”的必由之路。
有的孩子會因為一些個人的因素而感到自卑,比如很胖、很瘦、近視、個子很小等等,而動物、自然和藝術,則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世界的更為廣闊的視角,從而讓他們的內心獲得力量。
小朋友們的作品應該是什么樣呢? 我不知道,也不應該知道,因為答案本就在小朋友的心里面。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