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教育是當下美術教育的一個熱點,它關系著萬千家庭,關系著孩子的成長與未來,關系著人類文化的繼承與啟新,也關系著與其相關的社會各色人和社會機構的利益。(當然,這其中最本質、最核心的著眼點是孩子們的快樂學習與健康成長)那么,為什么要開展兒童美術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
這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美術。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與建筑。兒童美術教育是開發兒童智力及潛能,提高兒童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及表現能力,培養兒童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兒童美術教育是通往邏輯認識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階梯,它與藝術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開展兒童美術教育,是兒童成長的需求,是作為個體完整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種完整的、科學的、能夠適于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的教學模式。在兒童美術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學校里教師教學,還是家長意識,都存在著諸多弊病或誤區。
譬如學習美術目的的認識誤區: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有許多家長認為,學習美術就是讓孩子畫畫,就是讓孩子能多掌握一門技能,以便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不落后于他人,或長大后讓孩子成名成家。
再譬如評價的誤區:“你畫得太像了!”(贊美)“瞧,畫得亂七八糟!你以為你是畢加索啊?!”(嘲諷)“你畫了個啥?!”“又在制造視覺垃圾!”(斥責)這種以成人固有的標準去衡量、評價孩子作品的方式,殊不知對孩子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正是在兒童這個階段,我們也聽到了孩子沮喪、無奈的心聲:“我不會畫了”,“我不愛畫了!”甚至說“我討厭畫畫”!無怪乎這其中有兒童個體天賦差異的內因,也有隨著年齡增長,學業負擔加重,興趣轉移的外因,但更多的困擾來自于客觀環境的影響,多是教與學中的出現了問題。
兒童美術教育具有綜合性、多元化學習的特征,兒童有其自身的審美感知,審美想像與審美情感體驗。做為教師抑或家長,我們要善于去反思,去悟,并能在這深入的悟中去明確我們的認識:
1、兒童美術不能簡單地曲解為一種技法技巧的掌握,它是一種有益兒童身心的思維活動。
技法固然重要,但它也僅僅是孩子們表現周圍世界,表達內心情感,達成美術教育目標的手段。而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大千世界,培養孩子善于想像創造,敢于用自己的方式恣意表達切身感受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們如若對身邊的事物缺乏敏銳的感知,只埋頭單純的技法學習,那就本未倒置,收不到美術教育的效果。
2、兒童美術教育內容的選擇應多關注美術與兒童已有經驗的契合點,關注兒童對生活和藝術的真切感受,關注兒童個性化的表現與創造。
不宜讓孩子過早地進行素描、動漫等“專業”的學習,更不宜讓孩子過多地去臨摹“簡筆畫”。
因為過早地進行“專業”學習,違背了兒童的認知規律,而成人化、概念化的書冊則會影響兒童主動感知事物的積極性,影響獨立創造的精神品質,容易形成思維隋性。要知道,原創才是兒童繪畫的本質和生命,兒童原創繪畫所釋放的是想象的直接、形式的自由和心靈的單純啊!
3、藝術是生命的需要,是情感的寄托,是一種無疆的精神生活。
藝術的表達是多元的,藝術創造沒有標準統一的答案,統一要不得!所以,兒童作品也就不宜用“像不像”或其它不適宜的語言去評價。畫得像不等于畫得美,畫得細不等于畫得精,畫得成熟不等于畫得有個性,畫得規矩干凈不等于畫得生動有趣。這就要求大人們在評價孩子們的作品時,多一點“心眼兒”,語言以鼓勵肯定為主,要重活動過程,重健康情感的培養,因為,兒童原創作品的評判莫過于他們充滿寓意和情感至真至純的流露了。
4、關于在兒童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家長的身份認同。
美術教師應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豐富者;兒童美術教育的合作者,引導者;也應是兒童成長學習的心理研究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及其率真樸素的自然特征為前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多做思考,多以探究。
教師要把開啟兒童智力,鍛煉和提高兒童發散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力和涵養兒童良好的審美情趣做為已任,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時把握新的藝術創作理念,關注當前藝術綜合發展的趨勢,以負責任的態度去關注兒童的成長,研究兒童美術學習的心理變化,以開放的心態和眼光去引導、審視兒童的美術學習。
做為家長,要力求了解藝術,知曉美。在孩子進行美術創作時,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成長學習的支持者、欣賞者和合作者,要特別注意從孩子個體縱向發展的角度去積極評價,而不應成為高高在上的評判者或是刁鉆刻薄的挑剔者,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平等的心靈對話,在肯定孩子進步的同時也能提出善意的建設性建議。
要尊重孩子的藝術創造,評價要從孩子的心理特征出發,看孩子的作品是否充滿童趣童真,是否自然生動,是否新穎富有想像力,是否富有個性。有時,那些看似“荒誕怪異”“不合常規”的表達恰正是兒童藝術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