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融鑄式”研學實踐活動推介會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行。此次會議聚焦新時代實踐育人創新與多地域教育協同發展。會上,豐臺企業斯瑪特教育集團依托京蒙協作機制在內蒙古興安盟打造的“山河追光,北疆筑夢”主題研學線路,成功入選北京市首批“融鑄式”研學精品線路,獲得北京市各區教委及學校的高度認可。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融鑄式”研學促進多地域協同育人
2025年是北京市教育支援合作工作向“融鑄式”轉型升級的開局之年。據了解,“融鑄式”研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跨區域教育資源流動、學生成長共同體構建及多元文化交融,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斯瑪特教育集團的京蒙研學項目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實踐——自2024年啟動以來,該項目先后組織北京學生赴內蒙古體驗草原文化、農耕文明,同時邀請興安盟學生走進北京感受古都底蘊,形成“手拉手、心連心”的長效交流機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斯瑪特研學全程。斯瑪特教育集團董事長武志介紹,項目打造“四季興安盟”特色課程:春季扎賚特旗稻田插秧,讓學生親歷“從種子到餐桌”;夏季徒步神山、考察金長城遺址,探索自然與歷史;秋季學習蒙古族長調、馬頭琴,傳承非遺文化;冬季融合騎馬射箭等民族體育與國防教育,打造冰雪研學課堂。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在推介會上表示,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參與“融鑄式”研學,以“手拉手”結對形式與邊疆學生建立長效聯系,實現“首都學生走出去,邊疆孩子引進來”的雙向互動。斯瑪特京蒙研學項目因精準對接育人需求、創新實踐模式,被評價為“深化民族團結教育的標桿案例”。
在雙向交流中,扎賚特旗學生則通過“北京文化之旅”深度感知中華文明。今年3月,150名興安盟師生赴京參與研學,行程涵蓋故宮、長城、清華大學等文化地標,并與豐臺學生共同上京劇體驗課、開展課題研究。北京學生的“草原課堂”與內蒙古學生的“首都課堂”形成立體互補。豐臺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沉浸式體驗讓孩子們在互動中建立跨越地域的友誼,真正實現以文化人。”
“教育+文旅”協同:激活地方發展與育人雙重價值
斯瑪特以“教育鏈”串聯“文旅鏈”,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2024年,該集團在扎賚特旗打造首條研學線路,整合巴彥塔拉秘境河谷、好力保稻谷景區等資源,并承辦農文旅研學推介會,吸引北京親子家庭參與,推動“研學流量”轉化為“地方增量”。
同時,集團設立研學專項基金資助邊疆學生赴京,聯合高校研發“美育+勞動+思政”融合課程,構建“輸血+造血”結合的協作生態。武志表示:“研學不僅是行走的課堂,更是連接各民族文化的橋梁,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內涵。”
“此次入選北京市首批‘融鑄式’研學精品線路,不僅是對斯瑪特過往成果的肯定,更標志著京蒙研學進入提質升級新階段。”武志表示,斯瑪特教育集團將進一步完善“豐·來”品牌矩陣,探索“研學+國防教育”“研學+鄉村振興”等新模式,力爭將京蒙研學打造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全國示范項目。“我們始終相信,教育是最溫暖的協作,研學是最生動的課堂。未來,我們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讓更多孩子在雙向奔赴中收獲成長與友誼。”武志說。
在民族文化宮的巨幅壁畫前,北京學生與扎賚特旗小伙伴共同繪制“民族團結長卷”;在居庸關長城腳下,兩地青少年齊聲朗誦《我愛你中國》……這些場景,正是斯瑪特京蒙研學項目的縮影。當教育突破課堂邊界,當文化跨越地域阻隔,民族團結的種子便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生根。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協作,斯瑪特的實踐證明,研學不僅是行走的課堂,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期待這一模式在更多地區落地生根,讓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祖國北疆。
來源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