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曾發過一篇名為《美育是一種“剛需”》的文章,里面講述了美育的重要性。 而繪畫則是美育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曾經,很多家長都認為,讓孩子學繪畫是一件沒用的事,不僅沒前途,還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錢。
而如今,家長們都有了讓孩子學繪畫的意識,也愿意把孩子送去學習繪畫,目的則往往是為了讓孩子多掌握一門技能,多一個特長。
誠然,有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在孩子繪畫這件事上,太過功利,對孩子來說,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比如,有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去學習繪畫后,會認為只要孩子能夠畫出超出他們年齡應有的水平,那就是最好的,所以很多孩子,就被老師指導著畫更高水平的畫。但其實,這對孩子是不好的。
為什么呢?因為這有一種揠苗助長的感覺,沒有遵循孩子的天性和自然發展規律,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知乎上有個扎心提問:“小孩之前很喜歡畫畫,為什么突然就不喜歡了?”
有網友講了自家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孩子回家突然說她再也不畫畫了。
然后她就問孩子為什么?
孩子說:“老師改我的畫。”
“改的是什么?”
“大象的鼻子,我畫的是直的,老師說大象的鼻子是彎的。”
“你為什么畫直的鼻子呢?”
“因為大象在摘蘋果,蘋果太高了,大象夠不著,一使勁鼻子就伸直了……”
你看,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果大人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左右孩子,讓孩子遵循所謂“對”的繪畫方式,不僅會挫敗孩子,還會讓孩子喪失創作的熱情。
金星老師曾說過:“藝術教育是什么?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儲存能量的過程。”
學繪畫最核心的目的,不是培養出能夠完美畫出既定事物的孩子,而是培養孩子的修養、審美、品行、素質,讓孩子學會欣賞生活的美,感知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豐富他們的生命,成就自己的人生。
清代文學家李漁,有一篇短文,名叫《態度》。
在文章中,他講述了自己對于美育的看法,“學則可以,教則不能”。意思就是美育這種東西,靠的是熏陶和陶冶,而不是直接地教學。
也就是說,“不教而教”,才是美育應該遵循的原則。
所以,想要讓繪畫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滋養孩子的心靈,就要遵循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熏陶和陶冶,至于畫得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
畢竟,美術教育,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內在靈魂,讓孩子學會感知美,通過藝術來表達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因此,斯瑪特在美術教育上,一直倡導的是“生成式美術”。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是陪伴者,孩子是主導者。身為陪伴者,我們是不會去干涉孩子,而是會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想法,對他進行引導。
斯瑪特的課程,是不允許老師在孩子的作品上做任何一筆的勾勒,或者是幫孩子去做聯想的,都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發揮想象,去聯想更多。
正因如此,在生成式的課堂當中,一切都是未知的,老師不知道結果,家長也不知道結果,孩子更不知道結果是什么。結果是在課堂當中生發出來的,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在同一個課堂上創作出不同的作品效果。
這種課程真正帶給孩子的是什么呢?是能力,是一種自己主動去思考、探索和想象的能力。
能力是伴隨孩子一輩子的,就像汽車的油一樣,會給孩子提供成長的動力以及人生發展的動力。
通過生成式美術教育,激發孩子對于繪畫的熱情,讓孩子的天性得到釋放,內心的情感得到表達,那么,在他未來的人生路上,繪畫就會成為他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