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目前全國已經有4個省開展美育中考計分,同時還有6個省、12個地市已經開始了中考美育的計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間。“這個試點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下一步我們要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的更加扎實,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意見》解讀
第1條指出
將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各學段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3條指出
到2022年,學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第10條指出
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每年開展大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每3年組織1次省級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綜合性藝術展演。
第11條指出
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第13條指出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向中小學提供美育教育教學服務,緩解美育師資不足問題。
具體改革要求:
01.完善課程設置
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
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游戲活動。
義務教育階段豐富藝術課程內容,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
高中階段開設多樣化藝術課程,增加藝術課程的可選擇性。
職業教育將藝術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強化實踐,開設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拓展性藝術課程。
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
02.科學定位課程目標
構建大中小幼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
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幼兒擁有美好、善良心靈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義務教育階段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
高中階段豐富審美體驗,開闊人文視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
職業教育強化藝術實踐,培養具有審美修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增強文化創新意識。
高等教育階段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培養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
03.開齊開足上好美術課
嚴格落實學校美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不斷拓寬課程領域,逐步增加課時,豐富課程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
高等教育階段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
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美學、藝術學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
04.深化教學改革
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在學生掌握必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力提升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藝術專項特長。
成立全國高校和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培育一批學校美育優秀教學成果和名師工作室,建設一批學校美育實踐基地,開發一批美育課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持續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基地,創作并推廣高校原創文化精品,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努力培養心靈美、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的新時代青少年。
05.豐富藝術實踐活動
面向人人,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大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院系、校級等群體性展示交流。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每年開展大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每3年分別組織1次省級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綜合性藝術展演。
加強國家級示范性大中小學校學生藝術團建設,遴選優秀學生藝術團參與國家重大演出活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導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