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
才將這份博士論文送到你的面前
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
許多不容易
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
……
這段文字來自于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近日在多個網絡平臺走紅。
4月18日,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發布消息披露了這篇論文為《人機交互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作者是2017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
在這篇致謝中,作者記述下自己艱難的求學路。
“家徒四壁、雙親離世,在煤油燈下寫作業,夜里抓黃鱔掙學費,雨天穿著泥水濕透的衣服,夏天光腳走在滾燙的路上,用筍殼堵住土坯房的裂縫。
在獲得學費減免和扶貧捐助之前,一次又一次因為拖欠學費被老師約談,因為生活貧困而患有胃潰瘍和胃出血。”
注:被網友刷屏的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中的部分段落
“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讀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在信的結尾,作者致謝了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親人、老師、朋友,他說——
“我已經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希望還有機會認識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下筆樸實無華,內容驚濤駭浪。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從內心迸發出的驚人力量,它像落在巖縫中的一顆種子,在狹小空間里硬生生擠出一片生機。
許多網友被作者拼搏的精神所激勵,“人生不易,唯有努力”。
但講完黃國平的故事后,阿特叔叔想告訴孩子一句心里話:無論經受多少苦難,請保持善良,記得感恩。
本周美德關鍵詞---感恩
孩子,苦難從來不值得感謝。但在苦難中幫助過我們的人和事,一定要永記于心。
人這輩子,不僅要學知識,更要學做人。善良和感恩,是人類身上最偉大的品質。
就像黃博士,他雖然從小過得清苦,但卻始終心懷感恩、從未放棄過對真善美的堅持。
細看他的《致謝》,通篇寫滿了他要感激的人和事。
這些人中,有給了他生命的父母,有照顧他的婆婆,有幫助他解決生活費的叔叔,有給他啟蒙的恩師,有用心培養他的導師……
生活雖苦,但這些幫助過他的人,成了他生命中僅有的微光。
致謝結尾的那一句——
“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他追逐著、靠近著這些微光,慢慢地,他也成了那道光,努力去照耀他人。
曾幾何時,人們常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但一批又一批寒門學子的努力奮斗,互幫互助、薪火相傳——曾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的寒門學子,他們學有所成后,又將熱情投入進教育扶貧的事業。
北大門口的小保安
北大西門前的19歲小保安張俊成,在幾位教授的幫助下,苦學三年考上北大法律系。
畢業后,曾受北大老師悉心呵護的他,放棄了城市里體面的工作,回到老家長治的大山里,也做了一名老師。
后來他開辦了自己的學校,教育了近千名來自大山的寒門學子。
“我要把在北大學到的東西,帶給家鄉的孩子。因為我比誰都清楚,落后是什么滋味。”
他曾被善意的手牽住,于黑暗中找尋光亮。
現在他又把自己化作光,去照亮山溝、村寨……以及更多需要被看見的地方。
追著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
一個家庭的福氣
離不開懂得感恩的孩子
曾經看過一段公益短片,講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媽媽沒有讀過書,卻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女兒很多道理。
家里貧窮,靠著媽媽賣菠蘿維持生活,當小女孩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吃冰激凌的時候,露出羨慕的眼神。
媽媽看出了女兒的心思,在女兒睡著了以后把切好的菠蘿放在了冰庫里,早上拿給女兒吃。
覺得好吃的女兒,準備自己去賣菠蘿冰激凌,第一次失敗而歸,她問媽媽:“為什么沒有人買我的冰激凌?”
媽媽沒有直接告訴女兒,而是讓她自己到菜場去找答案,女孩學習了別人的經驗,回家畫了冰激凌海報,并且標好了價格,在街道上大聲吆喝,引來了很多的顧客。
這是一個有智慧的媽媽,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變得更懂事,懂得感恩,會幫助媽媽分擔事情。
就像陳鶴琴先生說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孩子在一次次鍛煉、一次次嘗試中,會慢慢積累經驗,做得越來越好。這樣的孩子,也會感恩父母的付出。
愿每個斯瑪特的小朋友都能不枉此生,活得強大有堅持、善良自帶光芒。
斯瑪特是以藝術為載體,對孩子進行美德塑造;同時,也是以美德的塑造,來提升孩子的美學素養。一年52周,選取包括勇敢、善良、自信、節制、包容、尊重、關心等在內的52種美德,每周訓練一種美德,我們相信,這些美德會成為孩子未來人生最堅實的基礎,也能讓他們的藝術才能得到最好的滋養。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